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近来,AI绘画在艺术圈名声大噪。随着AI绘画工具在生成图片的质量和速度上的显著提升,以及国内外多个AI作画平台先后向公众开放,每天都有海量的AI生成图片涌入互联网。有知名杂志在文章中使用AI绘图软件创作的图片以及某数字艺术类美术比赛将第一名授予AI生成画作后,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社交平台上,“AI作画能否取代人类创作者”的话题也屡屡引发热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所谓AI绘画工具,一般是指建立在人工智能算法上,经过深度学习,能够自动迭代,可根据用户指令自动绘制出图画作品的软件或平台。这些软件操作门槛较低,只要输入关键词,选定艺术家风格和绘画形式,AI便会通过运算,在短时间内为用户提供多组低像素画面,经用户选定后,便能进一步生成高像素图像文件。而这整个过程中,用户不再需要通过长年累月的学习、繁琐枯燥的训练,也无需具备深厚的绘画功底和素养,只需支付极低的费用甚至是免费,就能得到一张用AI绘画工具“创作”的图画。从这个意义上说,AI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人都是艺术家”。
面对AI绘画带来的改变,网友们更多的是好奇,将之变成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亲自上手体验一番。而在职业插画师和艺术家眼中,围绕AI绘画还有许多争议的话题,比如:AI生产的画作,算不算艺术品?职业插画师面对AI绘图工具,应当秉持怎样的态度?有人说自己用AI创作出来的作品,体现了独特的思考和创意,可以归入艺术品之列;也有人认为,AI绘图充其量是“文字世界的图解、拼贴和延展”。一些画师积极拥抱AI作画技术,试图将其作为辅助工具,提升自己的作画质量效率;也有反对者担忧,如果十几秒就能生成一张“还不错”的作品,还有多少人愿意扎下根来学习、安心进行艺术创作?类似的讨论也意味着,这一新鲜事物迈入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此外,关于AI画作的版权和著作权问题更成为背后潜藏的法律风险。传统意义上,插画师完成一幅作品,要历经前期的沟通、反复的修改、草图定稿、最终完成作品等复杂过程,每一步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凝结着创作者的心血投入和创新创意。如今在AI的加持下,输入一句话从而得到一幅画的用户成其为作者吗?如果不算的话,AI能算作者么?正因为种种悬而未决的问题,AI绘画很容易成为抄袭等侵权现象的重灾区。AI模型可以在几天时间里“学”完上亿张图片作品,其背后蕴藏的革新潜能不容忽视。但只有守住伦理底线和法律底线,技术进步才能更好地造福使用者。
此前我们聊过AI写小说、AI下棋,实际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行业造成的冲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而对于绘画领域而言,AI作画也远非其面临的首次“危机”。20世纪前后,照相技术的普及给学院派肖像画家造成了巨大压力。在廉价的、快速的高质量照片面前,人们不再选择昂贵的、需要漫长等待的肖像油画。但也正是那时,画家们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各种艺术流派百花齐放,艺术市场得到空前发展。这也提示相关从业者,与其担心岗位被AI取代,不如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展现自己的智慧,更好地利用好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工具。
科幻小说《诗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为了写出媲美李白作品的诗歌,拆掉太阳系、组装量子储存器,把汉字所有的组合都排列出来,但最终依旧发出了“智慧生命的精华和本质,真的是技术所无法触及的吗”的叹问。或许在棋类竞技中人机对抗将不再有悬念,或许在解决特定领域复杂问题时人工智能的效率千百倍甚至亿万倍于人类,但那些仅属于人类的思想、想象和智慧,以及构成人之本质的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可能也是技术永远无法触达的。仅从这一点出发,面对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不妨多一些自信和底气,快一些思考怎样更好为我所用。
这正是:AI作画兴起,善用工具可期。
(文丨曹 祎)
| 荐书 |
★ ☆ ★
《与未来谈谈心——睡前聊一会儿》
★ ☆ ★
丨简介丨
继《与时代谈谈心》《与世界谈谈心》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未来谈谈心》,把睡前几分钟的谈心,变成更为触手可及的陪伴。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两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热点,分为风尚、世态、青春、时代、人物、文化、生活、社会、新知等部分,给读者一个触摸时间、观察世界的窗口。
我们在时间中跋涉,向着未来前行。面对过去,每个人都会有遗憾、懊悔、回忆;好在,每个人也都有未来,那里有困惑、失落,更有收获、希望。这本小书收录的,是时间中的圈圈涟漪,是记忆中的种种际遇,希望它能让我们在相连的悲欢中,“一起向未来”。虽然未来还不确定,但也正因如此,一切皆有可能。— 当当已售,扫码即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