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蹊迳》专辑设立的初衷,源于对设计师这一职业的思考。建筑院的孩子们固然以标新立异为职业,但在长期奉行集体主义与中庸之道的社会里,对于幸福与成功的定义仍然单一乏味。我们的环境矢志于将所有人捶打成一个模样,而平庸的人们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也甘愿忍受着这种捶打。到了最后,我们失去了情趣和快乐,也失去了愤怒和忧伤,成为了成功学标准的登山者。然而在我们短短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注定无法被囚禁,面对人生的这般逻辑即便没有给他们带来光鲜的羽毛,也足以活得有滋有味。
在当下这个充斥焦虑的年代,设计从业者如何平衡心态与现实?SA也曾做过调查来呈现设计师目前遇到的问题:大数据视角告诉你,建筑师的理想与面包在哪里?《蹊迳》专辑也将采访多位海外留学设计师分享他们在就业的十字路口是如何抉择的。
”《蹊迳》第47期专访 Raymond Zhang
他是
/
蹊
迳
Raymond Zhang
目前担任SA交互方向一对一辅导老师。本科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交互设计专业,研究生就读于拉夫堡的服务设计专业。目前就职于全球新能源500强的一家公司内做交互设计师。本科期间作品曾在2018 international Cumulus conference, Wuxi, China 上展示,研究生作品入围全球2022 年Student Service Design Challenge 决赛。个人擅长设计问题的挖掘和定义,用户研究,对产品、服务的系统性设计,设计方案的推演及呈现,对欧洲的设计风格比较了解。此外在应用代码呈现可交互视觉效果以及实体互动也有一定的项目经验。希望能够帮助学员利用个人特色创造价值,探索设计可能性。
进军UX的全方位攻略本
从了解就业方向来带领同学们看清、确定自己想要走的路,再从海外UX项目课程设置、本专业竞争者们的“成分”来帮助大家理解作品集的呈现重点与策略,最后,聊一聊交互的未来。
(对于交互大类和运算式设计的区别、相关项目信息,可点击文字查看SA往期文章:交互设计和Computational Design到底有什么区别?)
交互设计?UX?HCI?UI?
“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 IXD)”官方解释是设计交互式数字产品、环境、系统和服务的实践。重点关注以用户为中心和用户体验的设计领域,但这个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已经被用来命名一些关注用户体验的重要职位,学校也开始用它来命名专业。
在谈及转专业申请时,有几个缩写会比较常见。比如UX(User Experience,用户体验),这可以说是最大范围的一个概念,交互设计是UX的主要构成,反之,UX是交互设计的核心之一,另一核心是“可用性”;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人机交互)是一个与用户体验有交叉的细分领域,跟设计的相关性不算强,更看重工科或者计算机学的背景,专注于人跟计算机或者是系统的一种交互技术;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就比较好理解,就是更偏平面或者视觉的交互界面设计。
虽然这三者完全不是可以用于描述“交互设计”的并列关系,但大家基本可以借此理解,可以选择去深耕的三种交互领域主流能力——用户体验设计、计算机算法、视觉能力。
而这三种能力显而易见导向三个不同的领域,因此,相比于建筑学,转交互时所选择的专业和学校对后续发展,比如就业,影响还是挺大的。
在拉夫堡大学 © Raymond Zhang
从就业需求出发的交互转行计划
当前,交互设计在纯软件领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四类,一是面向个人用户(to C),比如直播,视频类软件,二是面向企业(to B)的企业管理软件或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三是集合AR、MR的人跟电子系统的交互,进一步可能涉及到元宇宙,四是最近兴起的AI相关的内容。会选择后两类的同学多是自身有一定热情在,不必多讲;前两类则都属于应用程序上的界面交互领域,整体市场较大,对于处在迷茫中的同学更有参考价值。我会倾向于推荐更平稳的B端软件方向,因为虽然直播互动方向对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但未来可能不会再有爆发式的增长。
除了纯软件领域外,然后像我所在的新能源或其他的智能制造业,或者说物联网,属于硬件交互领域,但依然是借助软件设计去实现的。比如我们在做光伏,会涉及到逆变器、太阳能板这些硬件怎么去跟软件进行沟通,以及在软硬件都有的情况下怎么能给用户提供比较好的交互体验。通常,硬件交互涉及到的东西要更多,因为要同时兼顾硬件的设计,以及相应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但我个人认为在要素上更复杂,会更有意思一些。
同时,一些面向B端的、用于派发任务或者是信息沟通的企业软件设计我们也会负责。公司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都会进行数字化开拓,就开始有了B端软件的需求,我们公司来说主要是要去管理海外的工程师、客户以及针对性的产品。这也是我推荐B端软件方向的另一个原因。
所以选择专业的时候,除了比较传统的视觉设计(UI设计),就是要么跟计算机的联系强一些,去申请HCI项目;要么去做AR、MR相关的内容,不过一般没有以此命名的项目,主要依赖学生的个人兴趣,在相关领域中继续向这个方向探索;除此之外,用户体验(UX)会是最好的选择,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找工作都要容易一些,因为交互设计这个大方向其实是偏理性思维的选择,相较于对视觉张力的表达,交互设计师会更像产品经理,需要绝对地从调研、分析以及用户反馈中寻找设计切入点。
当然,还有一个相关分支是交互艺术,会需要用到Processing或者是TouchDesigner这样具体的软件去做电子视觉艺术——比较迷幻又可以互动的一种东西。这就不是设计师的范畴了,而是很明确的艺术家方向,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天赋,并不是只要想转交互就可以纳入考虑的那种选项。
编程(Processing) © Raymond Zhang
所以接下来的内容我就以“用户体验”方向的交互设计为主展开去聊一聊。
据我所知,国内和国外的用户体验设计领域教育,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除了同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那个交互项目之外,国内高校对交互的设计思维、前期调研、转化需求,以及对体验、对服务、对产品、对交互的理解等等都是不怎么教的,相比于“用户体验”,他们更多会提到“工业设计”,更多去考虑比如手持产品的握把握得舒不舒服,受力点相对于整个人的大小比重是否合理。
但是正如前述,目前的交互市场主要是针对软件领域。
从海外UX项目的课程设置理解“用户体验”
要出国读用户体验方向交互设计的话,自然绕不开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米兰理工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拉夫堡大学,以及伦顿艺术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等顶尖院校。
拉夫堡大学公共空间 © Raymond Zhang
我身边的朋友也有很多去往这些学校的,所以具体的课程设置情况我都大致了解。用户体验是个比较大的领域,作为一个单独领域跟其他的学科交叉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细分方向,那么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或风格,培养目标也因此有所不同。比如格拉斯哥、米理、伦艺会更偏重服务设计,拉夫堡则专门在用户体验设置了多方面的课程,有实体也有UI的;再比如在服务设计大方向之下,米理更偏向落地的合理性,而伦艺更侧重前期调研中的思考。
但是对于作为用户体验学科的基础内核部分,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是大同小异的,老师往往会借助拆解分析他所参与过的项目,或者所了解的好项目的形式去教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非常开放地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实践所学内容。
以我在拉夫堡的学习经历为例,这部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理解。
第一阶段是关于用户调研的基础理论课程,教授关于用户调研有多少种方法,在用户调研的过程中要如何征得用户同意以保护隐私,以及如何去分析用户调研的合理性等等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自由选择一个方向做调研并整理成报告提交。
设计调研 © Raymond Zhang
第二阶段是设计思维,这节课会教到底什么是设计思维,有怎样的案例,以及有哪些成型理论与文献,作业是要求学生去做设计实践,可以非常天马行空不考虑落地,但是要能用严谨的设计思维去解释和分析它。
第三个阶段会开始注重落地,在教授基本案例与细则后,会要求学生从发现实际的问题出发,进行一个不限形式的落地设计,界面交互也好,实体交互也好,不管最终做出来怎样的东西,核心是要解释自己所定义的问题与阐明、验证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这三个阶段作业的具体推进形式和大多数设计项目一样,在每节理论课间设置一到两节tutorial,让学生能与老师一对一地进行沟通。但和大多数设计项目不同的是,交互学生所选择方向会发散到各个领域当中去,老师也并不一定了解相应的领域,所以老师站在与学生几乎平等的位置,根据学生所展示的分析,和学生探讨推进的可能性,或者分享一些网站或者相关的领域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见解和看法,进而去讨论这个方向可能的解决方案,或者可能遗漏的调研内容,帮助学生自己去找到更有意思的点子。
三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会有一个大作业,也就是毕业设计,会要求学生将前三阶段糅合,运用双钻设计模型(Double Diamond Design Model)从用户调研,到发散脑爆,到收缩和定义问题,到由问题发散出解决方案,到最后方案验证与成型——这也是交互设计的完整流程。
双钻设计模型(Double Diamond Design Model)
© 英国设计委员会(British Design Council),图源网络
那其实基于相似的教学体系,这些好学校对于作品集的偏好也是大差不差的。
想要拿到好一点offer的作品集,第一,设计流程的完整性是很重要的,第二是调研阶段的可视性与验证阶段的可信性。至于解决方案到底能有多么的突破或创新,就相对没有那么重要,因为这在整个行业来说都是非常鲜见的。
通常情况下,是没有“同时申请建筑和UX”这种策略的
建筑类学生在做UX作品集的时候,所积累的建模作图的技能依然是有效的,但是相关的决策和逻辑却并不能沿用。
交互最基本的概念是能互动,那么怎么能把互动这件事情放到建筑里,或者说建筑里有什么问题是可以通过互动来解决的?如果学生自己先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么我很愿意帮助他一起去讨论是否可行,以及如何呈现。
但首先这样的方向并不是拍拍脑袋就能有的,特别是对于用户体验领域,其次,即便方向可行,这个项目也会是以完整的用户体验设计流程去呈现,而不是在做完一个8-10页的建筑项目之后,寥寥增加几张相关图纸。
比如前期调研部分,能输出的图是不多,要呈现的是在做了大量工作之后的可视化总结,但是是真的做了调研还是自己瞎想的,差距非常大,一眼就能看出来。
竞赛图纸 – 一手调研 © Raymond Zhang
竞赛图纸 – 调研总结 © Raymond Zhang
再比如方案验证部分,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也有很多东西可以讲的过程,从图面看类似建筑的设计推敲与展示,但表达重点却完全不同:一是去验证方案能不能被目标客户所接受,二是如何通过某种方式来“训练”未来的用户。
竞赛图纸 – 故事版展示服务场景 © Raymond Zhang
竞赛图纸 – 制作服务蓝图 © Raymond Zhang
竞赛图纸 – 分析商业模式 © Raymond Zhang
竞赛图纸 – 分析服务生态 © Raymond Zhang
当然,在求学阶段,我们要展示的是学习的潜力而非学成的成果,老师们也知道的,作为学生没有能力在社会上找到足够的资源,也没有时间去做充分的调研,不会对此有太高的要求。但如果能至少在一个项目中,有意识地去把这两部分都做得不错的话,是绝对的加分项,哪怕样本容量很小,只有2-3个人。
那些本专业竞争者的“能力成分”
干我们这行的基本上都是艺术生出身,我本科的专业也不完全是交互设计,而是数字媒体艺术。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具体的方向,什么都教,学生自己感兴趣什么,就往哪个方向继续走就完了。
对于交互方向:在低年级时,老师带我们去接触各种“会动的东西”,做视频、动画,学一点点的编程再借助Processing去做互动编程艺术。大致掌握各类技术之后,我们会接着学用户体验方法论,去赋予“会动的东西”逻辑和意义。比如有一门课叫交互设计工作坊,课程目标是学会去建立互动的闭环,先找到一个“动起来”的目标以及辩证地设立一个“动起来”的目的,并运用某种技术实现它,再验证它确实给人某种感觉或者得到某种反馈。我当时是以简易可控为原则检索了可行的技术,最后搞了一个小蜘蛛形状的“会动的东西”。
“小蜘蛛” © Raymond Zhang
结合前面提到的国外的课程设置,只要学生并不是很明确地目标HCI或者像是皇艺的IDE(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这类有明确技术偏好的项目的话,“会动的东西”,或者说真实可互动的产品(如可互动投影),对于交互设计大方向的申请来说,就像建筑出图所使用的软件,具体是哪一种或到底有多精通,都不是在申请时所要展示的重点,而如何能够从前期调研中抽丝剥茧地去发现值得进行设计的点,以及在设计过程中缜密的逻辑思考,才是交互专业院校,尤其是海外院校更加看重的点。
竞赛图纸 – 挑选启发性故事做成用户画像 © Raymond Zhang
竞赛图纸 – 用户旅程图分析用户场景 © Raymond Zhang
竞赛图纸 – 分析利益相关者 © Raymond Zhang
从类目来说,用户体验这个方向主要都是手机或是电脑界面相关的项目,稍微想要打出差异化的会去做iWatch界面,或是通过一个问题出发设计一款可穿戴设备,再进一步,可能就像之前提过的,基于个人兴趣可以再结合AR、VR技术,甚至借助Unity和自己的建模能力,去做成交互类的游戏。
交互或建筑的抉择,“待遇”只是冰山一角
确实国内现在的地产业很不景气,就算建筑师能力再强,企业也不会再对这个领域加大投入了,所以在这个很多建筑行业的人都在思索转行的时候,就会发现交互设计这个专业,好像很近,又相比建筑有更多就业的可能性,有更多的公司或领域需要它。
确实是的,只要是制造业,以及虚拟那一块还在往前走,那交互岗位的需求量是不会下行的。以我所在的新能源行业为例,这个行业目前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而且国内也在逐渐涌现出各类智能产品,为这些产品去做交互设计对于我们来说是类似的工作性质,“兼容性”很强。我们已经通过软件将每个人的的生活效率提到了相当的高度,那么接下来就要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当然相对来说交互岗位对个人能力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最早的时候,产品经理给到的产品说明文档中,甚至有可能包含最基本的交互线框图,只需要UI设计师做一些用户界面的细节调整;而现在,做UI设计也需要去做一定量的调研,去了解自己的客户,以及,B端交互工程师也需要去处理UI视觉上的工作,能直接设计、制图或是至少要有审美,能够去衡量和判断。这种工作职责和范围的扩大,其实是交互岗位在产品组中地位和话语权的提升,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中还会持续提升。
但在国外,这两个行业待遇情况是差不多的。
本质而言,二者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完全不同方向的领域。建筑业更多还是属于物质生产的实业,而从物联,到依附于AI相关行业的发展,甚至元宇宙作为潜在的方向也是需要大量交互人才或是用户体验人才,交互设计在虚拟领域中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尽管我个人并不太喜欢这种完全脱实向虚的方向,但是这却是可能是一个新的爆发增长趋势。
现在AI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大家都知道,ChatGPT对社会认知所带来的扭转几乎是一夜之间的,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力去投入到AI领域,举一个例子,元宇宙,一个貌似已经幻灭的魔幻泡泡,但其实是我们目前算力不够,处理器核载不够,以及整个程序模型的真实度问题都难以攻克,但如果未来AI发展、再发展,这事儿谁也说不准。
图文|Raymond Zhang
采编|Renie
THE END
SA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数百位老师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耶鲁大学、AA、TUD、UCL、康奈尔大学等知名学府和建筑院校。详情请参考SA官网:studioalpha.com.cn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SA在官方网站上,根据老师的技能所长整理分类,方便大家检索定位,匹配最合适自己设计风格的教师组合。
另外,在SA官网的师资页面中,近百位老师开放了视频试听,学员能提前获悉老师的教学风格。
参考教师推荐与对比每位老师的公开信息,学生可自主匹配适合自己设计项目或目标院校的专业老师;确定教师组合后,学员一对一地与老师规划项目设计与推进作品集制作;根据项目设计需求与留学申请计划,学员可随时增配不同研究方向或不同院校的专业老师。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填写留学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你现在的准备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你所提交的信息将会严格保密。
关注 Studio Alpha
24-25FALL建筑景观规划留学报名中
Studio Alpha 大巧筑人 | 2023 资费及服务
推荐阅读
Y:英欧亚全奖PhD申请的光荣荆棘路(UCL/鲁汶/KTH等6个博士录取+6个全奖)
Chelsie:学霸从不做选择(浙大园林 to NUS/AA/爱丁堡 城设秘籍)
Luna:赶Polimi第一批的快乐(11月雅思压线三个作品拿下米理录取)
Menk:工作三年 · 二次申请 · 成功上岸(华工学子欧亚混申拿下NUS/TUE/CTH)
Yihua:2申2中的室内本科申请(内含新加坡美食旅游指南哦~)
Rex.Y:土木男子连夜出国的原因竟是?!(安娜堡不好玩,但UMich超爱)
Viva:七年之痒后重拾留学梦(高额奖学金拥抱“新欢”UPenn MCP)
小熊猫:澳本三年制申请原来有这么多Bug?(分享上岸宾大/UCLA/港大的Tips)
Charles D.:“可能是清华X字班最会做设计的同学”(麻耶脆拒后,快乐都是GSD给的)
Joy:自动驾驶会颠覆现有城市规划吗?(北建大规划生的全球智慧交通申请)
Lavender:把热爱从扎哈延续到王澍(早鸟型选手拿下宾大/哥大/爱丁堡/港大)
SA录取快报4月14日 | 录取率高达77%!哥大23Fall怎么这么强!
SA录取快报3月10日 | 哈佛16枚+3WL!普林3枚+1WL!耶鲁3枚+2WL!
以下OP及课程正在报名中
LA+EXOTIQUE 知名景观期刊举办的国际设计竞赛来啦!
AIM2023 | MIT老师带你做陵水疍家海上渔排国际建筑设计竞赛
MIT老师带你做交互装置 | SA OP274 交互的材料:基于Arduino的原型设计
交互两大国际竞赛你选哪个?| SA OP273 流媒体时代的体验设计
SA OP272 九月开课 | 身体容器2.0(交互 | CD | 电影游戏 | Blender | Unreal)
Midjourney+ ChatGPT | 道中史诗:用AIGC工具绘出街道长卷
如何营造建筑的神圣感?哈佛老师暑期带你打造“圣所”
SA OP262 六月开课 | 家园 – 构建消失的中层住宅与街区生活空间(建筑 | 思辨)
SA OP261 房地产专属 | 不想画图了—— 来做房地产投资测算吧~
SA OP260 第五次开题的交互课程 | 人工智能 x 可达性产品设计 5.0
SA OP255 三月开课 | 城市经济与产业规划(规划 | 房地产)
SA OP254 三月开课 | 巨大旧梦 – 新世界的“旧日剧场” (建筑 | 思辨)
StudioAlpha大巧筑人
长按二维码咨询
微信号 : StudioAlpha
电话:15618520581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留学评估